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小说书库 www.xssk.info,最快更新重生之神级备胎最新章节!

    何翔与林春波的对阵。

    何翔居然是胜利了,这无疑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。

    但是不得不说,也许是林春波在半决赛的过程中太过紧张,导致发挥失常,以至于在歌曲的好几处,甚至有明显的走音、跑调,以往的rap,也不复那种灵性和特点。

    所以成绩也不尽如人意。

    反倒是,何翔,也许是舞台经验很足的关系,所以在舞台上,也并没有表现的太过紧张、局促,比较的稳定,而且稳中有进,加之,现场有很多他的粉丝,他们的呼喊声,尖叫声,以及对于他的无脑崇拜,可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有利因素。

    在这场半决赛中,这里俨然成为了他的主场。

    “我宣布,这场比赛的最终结果是,何翔赢得胜利。”当最后,在巨大的荧屏上面,当何翔的大众投票数,遥遥领先于林春波之后,主持人华文,在沉吟了片刻,终于是不动声色的宣布了这个结果。

    观众席上,不由得一片哗然,人们纷纷是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。

    而此刻,和林春波并肩而立的何翔,脸上得意的笑容,却是毫不掩饰,与之形成对比的,则是带着鸭舌帽,一身嘻哈打扮的林春波,垂头丧气的,一副失落的无奈神色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蜀汉章武三年,刘备托孤于诸葛亮,诸葛亮接过了蜀汉政权这副沉重的担子。这对于他来说,一方面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政治报复的机会,另一方面也面对着诸多难题。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,对于诸葛亮来说,他要处理的是四大关系:第一是君臣关系,第二是同僚关系。第三是盟友关系,第四是敌我关系。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就要讲诸葛亮如何处理这四大关系。而首当其冲的,就是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。这是一对特殊的君臣。非常的君臣。因为刘备在托孤的时候,有两个交待。或者说有两个安排:一个是对刘禅说,你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,“事之如父”;第二是他对诸葛亮说,“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”。所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。那么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刘禅他执行了刘备的政治遗嘱吗?结论是肯定的,执行了,不但执行了。还有加码。我们可以来看一个表,这就是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以后得到的待遇。第一,封武乡侯,这是给他崇高的地位。第二,开府治事,这是授予他独立的相权。什么叫开府呢?就是他自己建立一整套办事机构,拥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。这个制度后来没了,曹操率先恢复了丞相制度,而且自任丞相,他是开府的。刘备建国以后。也恢复了丞相制度,但是不开府。那么刘禅让诸葛亮开府,这件事情至关重要。将来我们还会一再提到。第三,领益州牧,这是授予他全国行政权。我们知道所谓蜀汉这个政权,它的地盘也基本上就是益州,那既然你是蜀汉的丞相,你还领益州牧干什么呢?有什么必要呢?有必要,因为虽然从地理上讲它基本上是一回事,但是从国家制度讲它是两回事。蜀汉是王朝,是中央;益州是郡县。是地方

    刘禅的感觉如何?不爽。有证据吗?有一点儿。根据裴松之的注所引《襄阳记》,诸葛亮去世以后。全国各地都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。结果是什么呢?“朝议不听”,就是不批准。于是老百姓没有办法。只好在街头巷尾自己设一个灵台,来祭祀他们无限怀念的丞相诸葛亮。这个时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来,说是不是可以在成都为诸葛亮立一个庙呢?结果是“后主不从”,又不批准。后来有人提出来,说这样也不太好,因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,不如把民间这些随意的祭祀由我们政府规范起来。这才勉强同意,在定军山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个庙。那么这个事情呢,是有争议的。有人说这个刘禅不批准为诸葛亮立庙,这也是制度规定的嘛。因为《襄阳记》的原文是:“朝议以礼秩不听。”就是根据礼法的规定,是不可以这样做的,因此他是按制度办。那么我们要问的是,在那样一个时代,制度当真就那么重要吗?比方说,刘备恢复了丞相制度,诸葛亮去世以后怎么样呢?刘禅把它废了,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无丞相了。还有,诸葛亮定下来的北伐曹魏的国策,刘禅也废了。那么大的制度都可以改,如果刘禅是打心眼里崇敬他的相父,他应该破例,他为什么不做呢?我们就要弄清楚刘禅为什么不爽,三个原因。第一,形同软禁。刘禅继位以后我估计就没有出过宫,一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,在建兴十四年四月刘禅才去了一次都江堰。这个事情被《三国志》大书特书,讲刘禅到了都江堰什么什么地方什么地方,看了岷江的水。而且据说还有人议论,说丞相要是在世的话他能去吗!你想刘禅17岁继位,一个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整天就在宫里面不能到处走,看一看都江堰还要被人说成是玩物丧志,他爽吗?这是第一点。第二点,不免挨训。这个我们去读一下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就知道,《出师表》怎么教训刘禅的?比方说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。”什么意思呢?实际上就是说你妄自菲薄、引喻失义嘛,这是一个大人训小孩子的口气。而且我统计了一下,不长的一篇《出师表》十处提到先帝。一开始就是“先帝创业未半”,然后就说先帝如何如何、先帝如何又如何,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来的,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,某某人“先帝称之曰能”,陛下应该如何如何,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,如何如何报效先帝,全是讲先帝。所以将心比心。他就等于对一个人说,你看你爸活着的时候什么什么,你爸原来如何如何。你爸是怎么怎么交待的。那别说是一个皇帝是吧,就是一个平民家的男孩子。他也受不了一个人整天在耳朵旁边说你爸如何、你爸如何。我爸如何、我爸如何,那朕呢?朕如何?不爽嘛。我倒不是说诸葛亮这个说得对还是不对,我这里没有判断对错的问题,我只是说刘禅不爽。第三个,难以亲政。按照传统的顾命或者托孤的规矩,这个政权迟早是要交还给皇帝的,只是因为这个皇帝还小,未成年。又失去了父亲,所以“谓之孤”。那他成年以后呢?他该不该由一个见习皇帝转个正,变成一个在职皇帝呢?而你作为顾命大臣、托孤大臣,你的任务是辅政,而不是执政。而我们显然看不到刘禅有亲政的可能。有此三条,我估计他是不爽。当然也没有

    通常的说法是,那很简单,刘禅扶不起来嘛。不大家都说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嘛,智商低,能力差嘛。有没有证据呢?也有。四条。第一条,轻信小人。他后来自己执政以后不就是在那儿重用小人吗,宦官吗?第二。不战而降。第三条,忘恩负义。怎么个忘恩负义呢?忘记赵云救他之恩。景耀三年的时候,后主追谥前朝的几位将军,关羽、张飞、马超、黄忠都追了谥号,就是不谥赵云。后来是姜维等人出来为赵云打抱不平,才追谥赵云一个尊号。这叫做忘恩负义。第四条,没有心肝。刘禅后来是亡国了,投降了以后到了洛阳。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,演奏蜀国的音乐。表演蜀国的乐舞。当时蜀国跟过来的人全都痛哭流涕,只有刘禅喜笑自若。开心得不得了。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,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!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。说你还想念蜀国吗?刘禅马上回答: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”“乐不思蜀”这个成语就从这来的嘛。说完这个话以后,他带来的一个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