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小说书库 www.xssk.info,最快更新重生之神级备胎最新章节!

    余雁的一首歌,演唱的十分深情。

    而且对于所演唱的这首歌,更是有着独特的理解。

    并且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灵感和想法,进行了略微的改变。

    再经她饱含深情的演唱。

    所表现出来的效果自然是十分的惊世骇俗。

    引得了在场观众们的热烈掌声。

    而且四位导师也可以说是不住的点头称赞。

    对她也是有着很高的评价。

    尤其是她的导师齐勤,更是微笑着双手抱臂,眼中所透露出的欣赏意味,又更加的浓郁了一分。

    最后全场一千人,他竟然是获得了952人的认可票。

    可谓是惊艳全场。

    而紧接着,苏晨来不及多想什么,他也要准备上场了。

    …….

    在上一集中讲到,魏延谋反一案有三种说法。一种是《三国演义》的说法,诸葛亮料定魏延会谋反;一种是张作耀先生的说法,诸葛亮就是亮逼反魏延;第三种说法就是杨仪等人假传巫相遗命。然而这些说法,要么是小说家之言,不足为信,要么是没有足够的证据,因此,魏延一案显得更加扑朔迷离,魏延谋反一案到底是怎么回事,我们还得把视线再次回到诸葛亮的遗命上。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下达一个让魏延断后的遗命呢?在诸葛亮遗命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隐情呢?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《百家讲坛》为您讲述品三国之“以攻为守”。

    易中天:魏延这个案子里面有一个疑点,就是诸葛亮病逝前召开的这个榻前会议,为什么要做出那样一个决定,什么决定呢?“令延断后,姜维次之,若延或不从命。军便自发”,就是魏延如果不听命令的话,不肯断后的话。部队自己出发,不要管魏延了。诸葛亮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决定?

    历史上有三种解释:第一种说诸葛亮料定魏延会反。这是《三国演义》的说法,《三国演义》是小说,不能当历史来看,千万别把《三国演义》当历史。第二个说法是吕思勉先生、陈迩东先生他们的说法,说诸葛亮就没有下这个命令,这是杨仪等人假传丞相遗命。反正死无对证,口谕嘛,又没有录音。又没有录像,又没有字条嘛,说不清楚。但是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,但是没有证据啊,你还是推理,还是猜测。也就是说历史学家也是要猜测的,只要你的猜测符合逻辑,至少就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嘛。但是陈寿也是良史,陈寿记录在案的事不能轻易地推翻,这个里面还是有些问题。那么我们剩下的就只有第三种选择了。就是诸葛亮确实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。为什么呢?张作耀先生《刘备传》的解释是,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。

    而且这个事情,它还有一个实例。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子午谷奇谋”。“子午谷奇谋”这个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,我们知道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,北伐曹魏,必须翻过秦岭。翻过秦岭有三条路,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,终点在什么地方呢?长安;中间的一条叫驻谷,终点在什么地方呢?在武功;第三条路叫斜谷,终点在什么地方呢?在陈仓。那么魏延提出的办法是什么呢?说请丞相给魏延一万人马,当中五千精兵。还有五千人干什么呢?运粮食。我魏延带着这支人马,走子午谷北上。十天功夫就可以到长安。长安是谁在守着呢?是曹操的女婿,叫做夏侯楙。这夏侯楙是个公子哥儿啊。纨绔子弟,吃喝玩乐可以,打仗不行的,如果夏侯楙发现末将的军队从天而降,肯定吓得屁滚尿流,弃城而逃,末将就可以拿下长安,丞相自己呢带着大军从斜谷北上,这样我们两军会合,咸阳以西都搞掂了。诸葛亮不听,设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策,这个就叫做“子午谷奇谋”。

    “子午谷奇谋”是三国史上的一个公案,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,说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“子午谷奇谋”是对呢还是不对呢?两派意见。一派说这个是不对的,这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时机,这么好的一个计谋,奇袭嘛,完全可以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。如果你把长安、咸阳以西都搞掂了,这个事儿不就弄成了呜?这是一派意见。另一派意见认为诸葛亮是对的,因为魏延的这个计策,风险太大了。

    但是我觉得他们算的都是军事账,军事我不懂,我也很难说他们这个军事账谁算对了谁算错了,而我觉得呢,诸葛亮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,政治家在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,首先算的是政治账,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。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政治的目的,所以诸葛亮肯定要先算政治账。因此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,诸葛亮算的是一笔什么样的政治账呢?

    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目的,他为什么要北伐?他北伐的目的、动机、目标是什么?这个问题《出师表》有回答。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给刘禅上了一道《出师表》,是大家非常熟悉的,《出师表》里面诸葛亮就锁定了北伐的目标,是十六个字,“北定中原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。目标是什么,就是要把北方把它搞掂了,把曹魏这些奸凶除掉,把大汉王朝恢复起来,让我们的皇上重新回到洛阳去当皇帝,这是北伐的目标。

    那么我们又要问,这个目标实现了呜?没有。那我们又要问,这个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呢?三个原因。

    第一个原因,曹魏非速亡之国,刘备去世以后,诸葛亮接管了蜀汉的政权,这个时候,曹魏那边是一片欣喜,因为他们始终是把刘备当作头号敌人的。诸葛亮它觉得还可以打打主意。于是曹魏那边许多人给诸葛亮写信,劝他投降,诸葛亮设有给他们回信。但是写了一篇文章叫《正议》,大义凛然地回答了这些劝降的人。在这篇文童里面。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观点,叫做“据正道而临有罪”,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蜀汉手上掌握着正义,而你们曹魏是有罪的。据正道而临有罪是战无不胜的,是一定能够成功的。

    那么这个话呢,我们也要分析,我们要问一问,曹魏有罪呜?没有。东汉末年。天下大乱,诸侯割据,民不聊生,这个时候统一是唯一的出路,只有天下统一,人民才能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,社会才会安定,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。在这样的清况下,谁能够平定天下,谁能够使天下重归统一。谁就是对的。那么到了三国时期,魏、蜀、吴三家鼎立,这三家你从正面上说。它们都是想恢复天下统一的,从这个角度讲,可以说魏蜀吴都是正道;从反面说,它们都想独霸天下,都不让人家来统一,从这个角度讲,它们都有问题。所以魏蜀吴三家不存在谁正道、谁有罪的问题。这是第一点。

    第二个我们要问,蜀汉就是正道呜?你说你面对曹魏“据正道而临有罪”,你面对刘表、刘璋的时候。请问刘表、刘璋有罪呜?刘表、刘璋没罪,你为什么把人家的地盘夺了?你夺了刘表、刘璋的地盘。你夺了荆州、夺了益州是靠的正道呜?

    所以胡三喜注《资治通鉴》的时候就说了一个观点,说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?很多人都认为是诸葛亮胆小怕事。那是不对的,诸葛亮不胆小怕事,是他非常清楚魏主之明略,司马懿辈不可轻也。就是诸葛亮心里非常清楚,曹魏现在的国君不是昏君,将帅都是人才,没那么容易就被你消灭的。这是第一,曹魏非速亡之国。

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