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小说书库 www.xssk.info,最快更新重生之神级备胎最新章节!

    苏晨和余雁两人的对决终于是开始了。

    首先开唱的是余雁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自身条件非常好的歌手。

    音色非常的自然洁净,不愧是天籁之音,而就她原先演唱的几首歌,也真的非常悦耳,仿佛是能渗入人的心里一样。

    而且,他的表演也是一如既往的独唱风格,即使是在半决赛的时刻,完全可以用伴舞等等的形式,来提高她节目的多元欣赏程度。

    但是她还是喜欢一个人唱歌,来演绎自己内心的情感。

    所以当四位导师得知她的决定之后,都是发自内心的为她鼓掌加油。

    尤其是齐勤,对她更是鼓励了很多,而且无论这场比赛的结果如何,她的这种对于音乐,非常纯粹的执著,也是深深地打动了他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,当中却折射出众多复杂的问题。马谡该不该杀?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?仅仅是因为他丢失了街亭吗?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《百家讲坛》,为您精彩品三国之“痛失臂膀”。

    易中天:

   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个事,观众朋友是相当地熟悉。相当地熟悉为什么还要讲?因为这里面的问题是相当地多。

    首先第一条,马谡是不是被诸葛亮杀了,就弄不清楚。根据《三国志》的记载,马谡竟然是下落不明。为什么呢?我们知道在《三国志》当中,马谡是没有传的,那么马谡的结局只能到别人的传里面去看。《诸葛亮传》的说法是:“戮谡已谢众。”也就是说马谡被诸葛亮杀了。这个事有个旁证,在王平传,《王平传》说:“丞相亮既诛马谡”,也说马谡被诸葛亮杀了。《马良传》的说法是:“谡下狱物故。亮为之流涕。”就马谡被诸葛亮关进了监狱,病死在监狱里面;诸葛亮得到消息以后,哭了。第三种说法见于向朗传。《向朗传》的原文是:“谡逃亡,朗知情不举。”按照这个说法马谡是跑了。也就是说关于马谡的结局有三种说法:被诸葛亮杀了。病死在狱中,跑了。三种说法都见于《三国志》,也就是说同一个人陈寿,同一本书《三国志》,三种说法。历史的真相真是很难弄得明白。

    所以我一再强调,我给大家展示的是历史形象,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。不过这三种说法我觉得也还可以调和统一起来,估计是怎么回事呢?是马谡丢了街亭以后。心里一慌,就跑了。这个向朗呢,知情不举,没有举报。但是后来马谡,或者是被捉拿归案,或者投案自首,这个没有依据,反正又被诸葛亮抓起来,关进了大狱里面,而且下达了死刑命令。没有执行。死在狱中了。有这个可能。因此,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说法,还是可以成立。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。我们就会有问题了,什么问题呢:第一,马谡该不该杀?第二,诸葛亮想不想杀?第三,诸葛亮为什么要杀?第四,诸葛亮杀马谡为什么要流泪?

    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:马谡该不该杀?我的看法是,可杀可不杀。

    为什么可杀呢?他毕竟丢了街亭,丢了街亭就导致了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半途而废。而这次北伐战争本来是有可能要成功一把的,因为当时诸葛亮出兵的时候。曹魏方面没有准备。根据裴注的记载,当时曹魏只知道蜀中有一个刘备。那是很厉害的,不知道还有谁也会打仗。所以毫无准备。等到诸葛亮一出兵,朝野震惊,而且三郡皆反,有三个郡都反了曹魏,而投降了诸葛亮。那么这个时候,利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,向前进军,有可能是取得一些胜利的成果。而马谡坏了事,这是他该杀的一面。

   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,胜败乃兵家常事,人才乃制胜之本,如果说一个将军打了败仗就要杀他,那这个就没有法做了,这个事情。你打一次败仗杀一个,再打一次败仗再杀一个,再打一次败仗再杀一个,你有多少将军杀?所以晋代的历史学家习凿齿就说,诸葛亮不能够战胜曹魏是理所当然的,为什么呢?杀了人才嘛。你蜀国人才本来就少,本来就不如曹魏,你还要杀,你这不是叫做亲者痛、仇者快吗?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,两军交战,一方杀自己的大将,对方就高兴了。而且处分失败的将军有各种办法,比方说降级啊,重罚呀,多少军棍啊,罚其军前戴罪立功啊,都是办法嘛,为什么要杀呢?所以是可杀可不杀。

    第一,马谡是亲信。马谡是什么人呢?马谡是马良的弟弟,马良五兄弟,都是人才。而马良很早就追随了刘备,而且和诸葛亮的私交非常之好,是称兄道弟的。后来马良在战争中阵亡了,那么这个弟弟呢,就算烈属,诸葛亮对马良这个弟弟马谡也非常之好。马谡在监狱里面曾经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,里面有这样的说法:“明公视谡犹子,谡视明公犹父。”就是丞相看待我马谡,就像看待自己的亲儿子;我马谡看待丞相您呢,就像看待我的父亲。有人说这个比方不恰当,为什么呢?因为马谡是马良的弟弟,马良是叫诸葛亮哥的,怎么成了爸了呢?这个也是可以讲得通的,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长兄如父、长嫂如母,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就是如父的长兄,这是有感情的。

    第二点,马谡是人才。根据《三国志?马良传》的记载,马谡这个人才气过人,好论军计,非常有才华。而且熟读兵书,也喜欢讨论战争这一类的问题。诸葛亮对他是“深加器异”,非常地器重。诸葛亮经常把马谡叫过来谈话,一谈就是一整天,叫做自昼达夜。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人,因为大事小事都要他过问,而且他做事的风格就是事必躬亲。每个事情他都要亲自去打理的,没有时间聊天,不是闲人。怎么会和马谡一谈就谈一天呢?说明马谡这个谈话当中确实有过人的见解。而且也有证据。诸葛亮南征南中的时候,马谡去送行。送得很远。分别的时候诸葛亮拉着马谡的手说,兄弟啊,我们都策划了好几年了,也谈了很多的想法,现在我马上就要出征了,你一定有更重要的话说吧,更好的主意给我出吧?马谡说了十六个字:“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。心战为上。兵战为下。”就是你要让南方臣服,更多的是要靠德,靠感化,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胁。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,这才有了后面的七擒孟获。当然,马谡没有这个建议,我估计诸葛亮也会这样做,但是至少说明马谡还能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,他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用的人。

    第三点,马谡有威望。据史书记载。杀马谡的时候,十万之众为之垂涕,十万人哭了。不是诸葛亮一个人哭了。说明马谡这个人在群众中是有威望的。是亲信,是人才,有威望,诸葛亮不想杀他。

    好了,既然诸葛亮不想杀马谡,马谡又是可杀可不杀的,那么我们就要问:为什么要杀呢?

    依法治国,或者依法治蜀,是诸葛亮治理蜀国的一个重要的思想。一个重要的思想。就是诸葛亮在蜀国实行的是法治。而且在这方面诸葛亮堪称千古楷模,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。

    第一点。严于律己。诸葛亮在杀马谡的同时也上表朝廷,要求处分自己。提出的处分的办法是自贬三等。这个报告打到刘禅那儿,那么刘禅批准,将诸葛亮降为右将军,但是行丞相事,所总统如故。虽然是右将军,但是还是代理丞相,那么原来该管的那些事、该有的权力照旧。根据这样一个结果,有人就批评诸葛亮是作秀,那么这个说法我觉得是不懂政治,也不懂历史,中国古代的政治它信奉的是儒家的学说,儒家的学说有个规矩叫什么?叫有经有权。经就是不能变的,权就是可以变的。用现在的话说,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